当前位置:首页 > 督导研究

教育评估与督导

编辑日期:2010/4/8  作者/来源:张旭东  阅读:  【字体:  
一、名词解释
1、教育评估: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与绩效,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
2、教育评估功能:是指教育评估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能引起评估对象变化的功用和能力。它通过教育评估活动与结果作用于评估对象而体现出来。
3、教育评估的导向功能:是指教育评估本身具有的引导评估对象朝预定目标前进的功用和能力。
4、教育评估的鉴定功能:是对其评估对象的目标性、合格与否、优劣程度、水平高低的判断确定的功用和能力。它主要通过对教育评估对象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的运作机制得以实现,通过检查、比较、判断等评估工具的利用而获得。
5、 教育评估激励功能:是指该评估活动所具有的使评估对象产生或形成逼近并实现预期目标而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的功用和能力。它是通过向评估对象反馈评估的信息这一运行机制得以实现的。
6、教育评估改进功能 :(教育评估的指导功能)是指该评估具有指导评估对象向预定目标前进的功用和能力。教育评估的改进功能是指通过该评估活动使评估对象反省自身状态、克服不足、促进发展的功用和能力。
7、目标游离模式: 斯克里芬于1974年提出,强调在进行教育评估时,不把方案制定的活动目标告知被评估者,以利于对评估方案相关的全部信息的收集,这就是不受活动目标影响的评估,又称无目的评估。最大特点就是评估的依据、准绳不是方案制定者预定的目标,而是被评估者的意图。
8、应答模式 :斯塔克1973年提出.以问题,特别是直接从事教育活动决策者和实施者所提出的问题为评估的先导,在确定问题的基础上制定评估计划,而确定评估问题和制定评估计划的过程是一个评估者与有关人员间连续不断"对话"的过程,根据的愿望作出应答。最大特点是强调教育评价应有助于改进工作,解决实际教育问题。
9、八年研究 :美国进步教育协会领导的有关课程与评价的活动,从1933到1941历时八年,以重知转向重人教育的理念为指导,成立了评价委员会,以泰勒为代表。积极研究考察教育理论方法的同时批评教育测量存在的问题,取得了重大战果,提出了"八年研究"报告书,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新概念,设计了一套评价方法,被后人称为"行为目标评价"的雏形。
10、相对评估 :是以评估对象群体的平均水平为参照点,确定评估对象在群体中相对位置的一种评估方式。即在一组评估对象内部进行互相比较,通过比较来确定每一评估对象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
11、绝对评估:(目标参照评估、目标达到度评估)是在评估对象的群体之外,以某一预先设定的目标为客观参照点,把评估对象与之比较,寻求评估对象达到客观标准绝对位置的评估。又称目标参照评估。
12、诊断性评估:就是对评估对象的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13、形成性评估: 是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作出的价值判断,也称进行性评估或过程评估,以反馈调节和改进完善为主要目的。
14、终结性评估 :是对评估对象一定时期的较全面状况所进行的价值判断,也称总结性评估。基本特点是在活动结束后,就活动的效果对评估对象做出的价值判断。
15、定性评估 :是一种采用非数量化方法的评估类型,是对事物发展过程和结果从性质的角度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做出定性的评估结论。方法有等级法、评定法、写评语等。
16、评定法:是一种用简明的评语来表述评估结果的评估
17、定量评估:(量化评估或数量化评估)是对事物发展过程和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也即是指采用数学的方法取得数量化的评估结果的评估。
18、自我评估: 评估主体依据评估原理对照一定的评估标准主动评估自身的评估类型。
19、他人评估 :相对自我评估而言,指评估对象自身以外的任何主体实施的评估,包含"自我评估"以外的所有评估,不涉及评估范围的大小,而是指评估者不是评估对象自己,故又称外部评估。
20、教育评估的教育学依据:是指教育评估活动要以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教育评估结果要具有教育学意义。
21、常模参照评估:进行教育评估时,所参照、比较的标准是常模,将对被评对象测量、测定结果与常模进行比较,得以找出被评对象在常模上的相对位置或等级。
22、教育评估原则:是实施教育评估活动的基本准则,是教育评估活动基本规律的反映,是人们对教育评估活动规律的认识与教育评估活动客观实际的统一,是教育评估活动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
23、教育评估的方向性原则:是指实施教育评估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是教育评估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这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24、教育评估的科学性原则 :是指教育评估活动、教育评估结果必须是科学的。这是现代教育评估的指导思想这一本质属性的反映。
25、教育评估的可行性原则  :是指教育评估活动要能够实行、能够操作,能够取得预期的教育评估结果。
贯彻可行性原则是:一是教育评估应力求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从实际出发设计评估方案,制定评估指标和标准,组织实施评估;二是教育评估要简单、易行。评估的可行性具有相对性,可行性与科学性不矛盾,而是统一的。
26、教育评估的促进性(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估的全过程中都必须遵循促进评估对象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行为准则,并实际促进教育评估对象改进与提高。
27、教育评估的合作性原则:是指实施教育评估时,评估者自始至终都要与评估对象密切合作。评估对象参与评估活动,在参与评估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缺点和原因,从而激发评估对象发扬成绩,了解问题,改正缺点。
28、教育评估方案 :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对评估主体及对象、内容与标准、方法和途径以及实施程序等所作的安排与设计。是教育评估准备阶段的核心工作。
29、教育目标 :即预期的教育成果。
可分宏观教育目标、中观教育目标和微观教育目标三个层次:
①宏观教育目标:是国家级的培养目标,是抽象程度最高的教育目标,一般在宪法或教育基本法中用高度抽象、概括的语言加以规定。
②中观教育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它是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根据宏观教育目标分别设定的教育目标,是宏观教育目标的初步分化。
③微观教育目标:以称具体教育目标或教学目标,是中观教育目标的进一步分化,是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各种指导性目标,具有详细、具体、明确的特点,具有明确的可测性。
教育目标分类最著名的是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把全部目标分成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及动作技能领域。
30、评估指标:是反映评估对象某方面本质特征的主要因素与一定的精确数字或模糊量数的结合。是评估目标的具体化、对评估对象价值判断的依据。以评估指标的功能为依据,可将指标分为:效能指标、职责指标、素质指标。
①效能指标:就是注重被评估对象的行为结果的指标。包括效果指标和效率指标两部分。
②职责指标:反映评估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任务方面情况的指标。
③素质指标:指那些反映评估对象所承担的职责或完成的各项任务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的指标。
31、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是由不同级别的评估指标按照评估对象本身的逻辑结构形成的有机整体。它是衡量教育评估对象发展水平或状态的量标系统,在教育评估方案中处于核心位置。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由指标系统、权重系统和评估标准系统三部分构成。
32、权重权重又称权系数、权数,是表示某一项指标在评估指标体系中重要程度的量数,是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3、评估标准:由标度与标号确定后,按照一定的关系及一定的形式,把标度与符号联系起来,并与评估的本级指标相对应,就构成了评估标准。
①标度可用定性和定量两种形式表示。定性标度一般用描述语言表示;定量标度一般用分数表示。
②标号是区分标度的符号。在标度确定之后,只需用不同的符号。
34、因素分析法:是一种将评估指标按照评估对象本身的逻辑结构逐级进行分解,把分解出来的主要因素作为初拟评估指标的方法。
35、头脑风暴法:是评估专家凭借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积极思维,进行智力碰撞提出初拟指标的一种方法。
36、理论推演法:是根据有关学科的理论推演出评估指标的方法。
37、典型研究法:是通过对某些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例进行研究,从而设计评估指标的方法。典型研究法有:正向研究,负向研究,正负结合的研究。
38、专家会议法:又称集体经验判断法,它是一种由一定数量的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干部、有经验的教师以及有关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共同讨论商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39、特尔斐法:又称专家咨询法,它以古希腊阿波罗神庙所在地特尔斐命名,表示神的启示。是一种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收集到的专家意见更可靠的方法。
40、访问法:又称访谈法,是评估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与被评估者进行交流收集评估者信息的一种方法。
41、全面调查:就是对调查对象总体所进行的调查。普遍调查即普查,这是一种全面调查。
42、非全面调查:就是对调查对象总中的一部分进行的调查,如典型调查、重点调查、个别调查和抽样调查。
43、重点调查:是指对某种社会现象比较集中的,对全局有决定作用的一个或几个个体所进行的调查。
44、收集评估信息的鲸吞牛食法 :指首先对同评估有关的所有文献资料,像鲸鱼吞食一样,大概浏览一遍,以掌握全貌;然后对其中价值较高的资料,又像牛反刍一样,反复阅读,准确把握。这样就可以在全面概括了解的基础上掌握精华。
45、教育评估制度 :是教育评估人员(包括评估主体和客体)都必须遵守的行动准则;是实施教育评估工作的程序规定。
46、教育评估制度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教育评估机构、教育评估机构的职能部门及其职责范围、教育评估机构的评估人员、教育评估的相关文件、教育评估实施程序。
47、教育评估机构:是进行教育评估的工作部门;是根据教育评估工作特点与要求,把评估人员组织起来,安排在适当位置,构成优化的有机整体,更加有效地发挥评估人员积极作用,实现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组织形式。教育评估机构,一般可分为评估他人的评估机构和自我评估的评估机构。
48、复核评估:是指为了验证评估对象自评结果的正确性,选择若干评估指标再进行一次复评估的做法。
49、教育评估实施程序:是指进行教育评估活动的步骤,即按照进行教育评估活动自身的规律安排的实施教育评估工作的步骤。内容包括:教育评估的准备、教育评估的实施、教育评估的总结。
50、评估计划:是指评估活动的组织者为有效地开展评估活动而制定的行动方案。
51、教育评估的实施:是落实评估计划,实现评估目的,发挥评估结果的导向、激励改进作用,引导评估对象完善行为,提高效益与质量,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重要环节。
52、教育评估总结:是指一次评估结束之后对本次评估进行再评估,编写评估报告,处理评估结果;同时总结本次评估活动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为再次评估提供借鉴的活动;是教育评估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53、教育评估的再评估 :是验证本次评估成败,特别是验证评估结果科学性水平的重要措施;是现代教育评估区别于传统教育评估的标志之一。包括对评估指标体系的再评估;对评估标准再评估;对评估结果再评估。
54、自尊心理:是教育评估者在教育评估活动中力图显示自己尊严的一种心理现象。
先入为主心理:先入为主心理与第一印象意义想同,指人们首次接触事物所形成的直观印象,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全面了解的心理表现。
55、学生评估:以学生为对象的教育评估,具体而言,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个性发展、品德状况、体质体能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在教育评估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56、学生学业成就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
57、标准化测验 :通常叫标准化考试,是学业成就评估的主要工具之一。是指具有规范的标准,对各个环节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加以组织并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的考试。
58、教师自编测验 :是教师自己依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和编制试题、确定评分标准,并进行评分的测验。
59、品德:指表现于学生个体的符合某种思想观点、遵循准则和规范的稳固特征。就是内容言包括:人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及道德品质等方面。
60、品德评估 就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品德诸要素的发展水平及状况作出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61、学生质量综合评估: 有两层涵义:一是评估内容和形式的综合性。综合评估是从系统思想出发,将评估对象的素质视为一个整体,从整体出发,按组成要素设计出多因素、多层次的、多指示的评估标准体系,实施多指标综合评估,力求多角度、多侧面,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实际,以利于全面发展。二是评估实施程序和方法上的综合性。即在评估实施过程中,首先按照评估标准的要求,逐项评定,再将评估结果从部分回到整体,然后逐级综合,再经分析、解释,作出价值判断,得出整体评估结果;在评估方法上,注意发挥多种方法的优势,综合评估。
62、教师评估:教师评估是依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根本任务,运用现代教育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师的工作质量、工作过程、基本素质和能力进行价值判断。目的是鉴别教师及其工作质量的优劣高低,为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改进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反馈信息及提供决策依据。
63、师德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教师政治思想素质的核心,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处理各种关系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信念、对事业的态度和情感及有关的行为习惯。
64、文化业务素质: 是指教师在文化科学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学识水平,这是教师胜任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
65、教师的工作过程 :指教师履行职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表现,是工作效绩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基本素质,特别是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发挥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工作评估重点。
66、教师工作绩效:是教师工作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教师工作努力程度和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理论、文化科学、心理身体素质水平高下的重要反映,使教师评估的核心内容。
67、教师参与:即在教师评估过程中使教师成为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被评估者。它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参与评估标准的制定,使评估标准能为教师所接受;二是在评估过程中,教师应被看作主体来参与,即教师的自我评估应成为评估的基础。
68、教师发展评价系统:20世纪80年代,美国德州大学教授哈里斯和希尔(Ben M. Harris & Jane Hill)发展出一套"教师发展评价系统",通过教师自我分析、评价者教室观察、学生教学反应等方式,来收集教师的教学表现资料;鼓励教师和评价者在互相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设定专业成长计划并实施之,从而不断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69、学校工作评估: (也被称为学校评估或办学水平评估)是以左右学校教育成果的诸项基本条件,包括教育课程、德育工作、教职员组织、设施设备、领导管理等为评估对象的评估活动。
70、办学水平:意 指设置、维持、使用、管理一所学校,使之胜任教育教学任务、达到国家要求的程度。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一般包括学校教育观念水平、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管理水平、学校条件装备水平等方面
71、教育成果报告责任: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种说法(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涵义是指,担负着相当数量教育预算的市民,有权利知道今日的教育成果或产出是否与教育经费的支出相宜,有关的教育机构也有责任报告教育的成果或质量。
72、教育质量 在教育评价活动中,教育质量通常理解为教育所提供的成果或结果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
73、学校组织是学校管理权力运作的载体,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通过学校组织去进行和实现;在管理学中被称为静态组织,既是学校管理的客体,又是学生管理的主体。学校组织具有组织的一般特征:由众人所构成,有自身的目的、存在权力关系,有必须依循的规则等。
74、学校文化或称校园文化:其实质是学校的领导、师生等对学校、对学生、对教师、对学业,对教育教学活动等所持的态度、价值观及共同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