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督导动态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宣传材料

编辑日期:2012/10/9  作者/来源:督导室  阅读:  【字体:  
优质均衡,铸就首善教育
——庐阳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汇报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五日)
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你们好!
    在汇报我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之前,先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即我区教育概况和国家有关教育方针。
    庐阳区现有区属中学8所(其中2所中学一校两区),小学28所(其中4所小学一校两区),幼儿园6所(其中5所幼儿园一园两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素质教育基地各一所。区属各校园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百年老校3所,并且拥有42中、45中、南门小学、六安路小学、宿州路幼儿园、长江路幼儿园等一批享誉省内外的名校、名园。全区在职教职工近2400人,在校学生近5万人。师资力量雄厚,有合肥师范学院兼职教师31名,市级首批骨干教师87人,市级首批学科带头人11人,合肥市拔尖人才16人,硕士研究生90人,省级教坛新星40人,特级教师13人。
    1986年,义务教育法提出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2011年所有省(区、市)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我国用25年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1993年11月,庐阳区(中市区)率先成为全省首家“两基”(“两基”是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达标区,同年获得“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区”,我区用8年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普九”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问题。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将均衡教育思想作为新法的根本指导思想。2008年,我区被评为安徽省首批(2007年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2010年,荣获2007至2008年度“安徽省教育强区”。《中国教育报》曾两次头版整版报道我区成功经验。2010年10月我区承办合肥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并作经验交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解决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的问题。
    基于此,2011年,我区被确定为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监测样本县区。2012年初,教育部印发《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合肥市确定庐阳、瑶海、蜀山、包河4个行政区列入首批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县区,考核验收采取县级自评、市级复评和省级验收认定以及国家抽查的方法进行。近期我区将接受市级复评和省级考核验收。我们的目标是我区在全省率先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验收,为首善之区的首善教育再塑辉煌。
    近十年来,庐阳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创新之路,走均衡发展之路,紧紧围绕“农村学校城市化、城区学校优质化、办学条件标准化、义务教育均衡化、庐阳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以“均衡、公平、发展”为主旋律,不断探索均衡发展新机制,巩固扩大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成果,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升。
    一、制度保障,合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02年区划调整以来,面对区域内义务教育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面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任第一组长、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直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行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把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推进全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作为专项工作列入庐阳区发展规划,成为庐阳区推进社会事业和经济事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
    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管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庐阳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庐阳区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并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每年预算300万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充分保障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顺利推进。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密切关注进展情况,多次深入学校走访调研,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实现了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
    二、配置优化,全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
    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调整、资源整合是基础,标准化学校建设是关键。近年来,庐阳区在积极整合教育资源的同时,不断加大投入,加快教学设施配套建设,特别是加大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改造投入力度,积极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均衡提高全区办学水平。
    1、优化布局,精心打造北部地区教育新亮点。针对城乡反差和校际反差造成的择校现象,按照“合理布局、规模效益、撤弱入新”的原则,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在北部地区新建了杏林小学和庐阳中学;高起点举办小区配套的柏景湾小学、南国花园小学、海棠花园小学、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和六安路小学荣城花园分校、42中中铁国际城校区、六安路小学中铁国际城校区、逍遥津小学金都华庭校区、红星路小学北环阳光校区、南门小学恒盛皇家花园校区、45中学庐阳工业园分校。北部地区新建学校不仅继承了原有的办学特色,还加强了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北部地区教育新亮点。
    2、加大投入,积极整合改造全区薄弱学校。根据《庐阳区实施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建设方案》,坚持“撤弱入新,并小壮大”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对薄弱学校及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并分批进行整合、改造。先后完成对14所薄弱学校及农村学校的校舍维修和改造,完成钢铁新村小学、大杨中心小学的扩建,古城小学、五一小学改扩建,幸福小学异地重建等工程;完成城区内亳州路小学、47中的改造;完成19中寄宿制学校改建工程。将刘冲小学、林店小学并入六安路小学荣城花园分校;将井湾小学、上店小学并入南门小学恒盛皇家花园校区;老城区的百年老校育新小学搬迁至北二环的新校区办学,原大杨镇五里拐小学整体并入育新小学。这些改扩建、新建和整合后的学校,其教学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各项办学条件居全市一流。从所处区域位置看,绝大多数学校都位于我区的北部地区和乡镇地区,它们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庐阳教育的面貌。
    3、全面推进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庐阳区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规划》,执行安徽省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我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切实做到了: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办学理念有了进一步更新;学校内涵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2009年至2012年,全区共35所中小学完成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已达87.5%。
    三、机制创新,全面推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同步发展
    1、创新学校办学形式,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比重。采用名校办分校、一校两区、集团化办学等形式,高起点筹办新校。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影响力。今年建成投入使用的4所新校都由老城区名校举办(南门小学、红星路小学、逍遥津小学、45中)。正在建设中的橡树湾小区配套中小学也将由长二小、45中举办。长丰县北城新区配套学校北城世纪城学校委托42中管理。目前,我区以名校办分校、一校两区、城乡“捆绑”学校等形式举办的集团化办学已占全区中小学总量的35%。实践证明,一校两区、集团化办学,很好地延续了名校的办学优势,进一步发挥了庐阳优质教育的辐射源作用,有效满足了北部地区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2、城乡学校“捆绑”发展,构建一体化运行机制。2009年,《庐阳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实施细则》和《庐阳区教育局关于深化部分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机制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庐阳区在全市率先探索施行城乡学校“捆绑”办学机制,将乡镇8所学校与城区8所学校通过捆绑机制紧密结合,两所学校,一个法人,形成城乡一体、共同发展。2010年又在8对城乡“捆绑”校之间,实行校长交流制度,城区学校的副校长到“捆绑”的乡镇校任执行校长,原执行校长到城区学校挂任副校长。2012年,创新建立城乡学校一体化运行机制,
    2011年底,区教体局组织开展了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机制督导考核,并进行了总结表彰。三年来,各“捆绑”学校管理同谋、计划同盘、工作同步、人才同用,活动同行,资源同享,在教育科研、教师交流、文体活动等方面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力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012年,在认真总结城乡共同体学校实行“捆绑”管理机制所取得的经验,提炼总结乡镇学校在捆绑背景下实现自身发展的特色做法和有效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模式,出台《关于城乡“捆绑”学校间构建一体化运行机制的意见》,以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机制为基础,以全面促进辖区乡镇学校特色、内涵、自主发展为重点,从“发展规划一体化、办学条件一体化、学校管理一体化、队伍建设一体化、教育管理一体化、监测指标一体化”六个方面,建设城乡学校一体化运行机制,实现城乡教育优势互补,全面合作;融通管理,和而不同;双强共荣,共同发展。
    四、教研联动,全面促进城乡学校教育质量同步提升
    庐阳区建立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对口帮扶制度,充分发挥城区学校教育资源、教学管理、教师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教育教学全方位的帮扶活动。全区着眼于构筑“40所学校、20个共同体、8个教研片、1个区域”的四级立体教研平台,建立区域性校本教研制度,确立联片教研“片长统筹、行动研究、小课题带动”三大策略,促进了立体化教学研究网络的形成。华东师大金林祥教授总结我区“校际联动+行政推动”的教研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值得进一步推广。同时巧搭网络教研平台,着力创设以活动为依托,以网络教研为平台的区域性师师互动空间,消除校际之间、城乡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障碍,开辟一条差异推进,优势互补的途径。区内40所中小学呈现出“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精品”的教科研百花齐放氛围。课改至今,庐阳区区域层面立项了33个国家级、省级课题。2012年在合肥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总结表彰大会上,庐阳区荣获合肥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庐阳区推进课改的“六大举措”、“校本教研八大范式”获得省市领导一致好评。在刚刚公布的合肥市2012年优秀教科研成果奖中我区有9项成果获奖,占全市获奖成果总数的30%,比例之高,令人瞩目。
    五、教师交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
    进一步完善干部、教师交流制度,加强城乡“共同体”学校之间的干部、教师交流互动。全区每年从城区学校选派优秀中层干部到农村薄弱学校挂职或任职,选派农村学校优秀校级干部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2009年,我区共选派了54名优秀教师,分赴大杨、三十岗和相对薄弱学校进行交流支教。2010年,选派了72名优秀教师。2011年,安排41名优秀校级领导进行校际交流、113名教师支教、68名教师进行了校际间统筹式交流。2012年组织安排了52位支教教师及20位共同体学校互派教师。并且尝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将整合后的十九中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充分体现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近年来,全区有近百位学校中层干部和近四百位优秀教师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有效地带动了乡镇农村学校教师的迅速成长。同时,每年还从城乡“捆绑”学校中分期选派干部、教师,前往北师大、上海复旦、华师大、东北师大和苏州相关学校进行培训、研修和挂职学习。
    每年通过招考和“绿色通道”引进的各类优秀教育人才大部分分配到乡镇农村学校,主要解决农村学校音乐、美术、英语、信息等学科教师短缺的实际困难。2009年面向社会招考中小学教师40人,2010年110人,2011年110人。这三年,乡镇学校和薄弱学校共补充119名,其中初中28名(含一名免费师范毕业生),小学91名。2012年全区公开招聘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138人,通过“绿色通道”公开选聘录用了14名优秀教育人才,大部分到乡镇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
    六、特色办学,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
    我区高度重视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将此作为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弘扬学校文化,提升办学品位的一项重要举措,不断促内涵特色发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推进庐阳教育均衡发展。全区已成功创建市级以上特色学校20所,居全市之首,乡镇学校大杨中心小学、北部薄弱学校五一小学都特色鲜明,被评上市级特色小学,省市级特色学校已占全区中小学总数的50%。我区在合肥市2011年基础教育干部培训班上做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经验交流。
    在全力推进硬件均衡的同时向软件均衡转变,我区全面启动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制定下发了《庐阳区中小学幼儿园学校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并把2010年定为“校园文化建设年”,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科学规范合理发展的轨道,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分期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凸显的典型学校,倡导创建“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特色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内涵。2010年,逍遥津小学、钢铁新村小学和安庆路第三小学等学校率先启动校园文化整体规划建设,学校特色凸显,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已展现在我们面前。2011年和2012年又有永红路小学、四十二中等6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完工。
    在深入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重视是关键,资源整合是基础,改革创新是动力,优质均衡是要求,队伍建设是保障,教育公平是根本。我们将继续坚持“相融并进,城乡一体”的方针,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坚定不移地立足教育公平,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庐阳教育品牌,为加快实现庐阳教育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
                                             庐阳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督导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9月25日